制造业发展是经济结构转型的基础。制造企业竞争力越强,组织资源能力越强,企业的服务产出效率越高。服务业在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中占很大比重,但这是以发达的制造业为支撑才得以实现的。
随着贸易全球化和生产分工专业化,越来越多的国家参与垂直分工体系,但发达国家仍然占据价值链高端。对“中国制造”而言,发展策略应针对性地做出相应调整,从更长远的角度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。
一是拓展本土和发展中国家市场资源,寻求国内外市场的再平衡。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研究表明,新兴市场国家到2025年消费将占全球制造业产品的2/3,比较集中地体现在汽车、建筑、机械、奢侈品等领域。中国可通过“一带一路”倡议,利用比较优势形成区域分工体系,实现在某些行业产业价值链的主导能力。同时,减少国内交易成本,发挥本土市场资源。
二是通过服务化捕获更多增加值。不管软件设计、知识产权还是销售,制造业中的价值越来越多地来自于服务。由此,销售周期缩短,边际收益增加,与消费者更多的互动可以带来更好的设计理念。同时,商业模式从销售产品转向提供服务,或者从卖软件转为数据分析,通过深入洞见客户需求,提供基于服务的产品。
三是提高“中国制造”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垂直整合度。原先,受益于低工资水平,追求高效率和低成本的公司将工厂向新兴经济体迁移。但在要素禀赋结构发生变化之时,德国、美国等发达国雷竞技官网家开启制造业复兴之路。“中国制造”将不能单纯依靠低工资战略。产业基础高级化、产业链现代化,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。
四是鼓励技术密集型新创企业成长。从产出市场来讲,市场竞争强度与经济绩效之间存在正相关;从投入要素来讲,新创企业需要资源,并为劳动力和土地资源等投入创造产生额外需求。这种额外需求会对已有企业的盈利能力构成威胁。为保持盈利能力,企业需通过提高生产力来弥补更高的投入成本。由此,新创企业可以有力地促进所在区域的经济增长。